在人工智能的冲击下,一个图书译者要怎么做才能开辟新的职业前景?写作,写作,还是写作。
文章的“AI味”是个什么味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借助AI写文章渐渐形成一股暗流。很多老师(国内的也有,国外的也都),都说学生在用AI写文章,并且写得一言难尽。
察觉AI写出来的文章,相对来说并不难,就简体中文的语境而言,但凡读起来充满“大词”而缺少具体例子的文章,都可以用AI来写。
公文写作就是AI的一大用武之地。比如前几天我在广播里说过,有朋友要写一份交给“政府”的稿子,自己憋了半天,脑壳都抠烂,写不出来符合要求的关于自己机构的介绍。我让她试试国产AI,AI说来就来:
我中心致力于为社会组织提供专业化、系统化、综合性支持,以‘需求导向、专业服务、系统支持’为宗旨,以‘整合社会资源,助力社会创新’为使命,通过组织孵化、咨询辅导、课题调研、服务评估、人才培育等方式,搭建社会组织学习、交流、共享、提升的平台,链接社会组织发展的上下游资源,打造社会组织良性、可持续发展的公益生态圈。
朋友惊呆了,赞不绝口。烦恼了她一上午的难题,很快搞定了。
在英文世界,也有类似的笑话,据说《金融评论》上刊载过文章问,“有没有哪个词,你一看到就能判断出这篇文章是AI写的。”
回答是,有的,这个词是Delve(深挖)。这不是个罕见词,只是普通人写文章确实很难用到。我翻译了这么多年搞研究的学者写的书,delve似乎没有出现过一次。但ChatGPT就经常Delve来,Delve去。
还有人总结了ChatGPT爱使用的一些表达方式(此处以数据挖掘领域为例):
“Deliver actionable insights through in-depth data analysis”(通过深入数据分析提供可行见解)
“Drive insightful data-driven decisions”(推动以数据为基础的有洞察力的决策)
“Leveraging data-driven insights”(利用数据驱动的洞见)
“Leveraging complex datasets to extract meaningful insights”(运用复杂数据集提取有价值的洞察)
哈哈,果然发散出了跟上面的中文公文类似的味道。
换句话说,散发着AI味的文章,是内容空泛而含糊的,看完以后你感觉它说了不少,实际上啥也没说。(确实适合用来写公文报告。)
当然,AI辅助写作也是一把好手,尤其是,如果你有了核心内容,让它给你修改扩写,是极好的。
我还有个朋友,在德国生活,德语用了很多年,正常的沟通没问题,但写作远达不到母语人士的水平。但自从她开发了AI的这个功能后,她写的文章在搞文字工作的母语人士那里都得到了颇高评价。
我问她奥妙在哪里。她说:“你至少先打个草稿呗?写得多烂不要紧,AI会帮你改好。你不能懒到连自己的内容都没有哇!”
自由职业的背后:讲故事的力量与生存法则
在我开始做自由职业者的那些年,自由职业者是个远不如今天这样值得向往的“职业”,相反,对“自由”的追求,更多的意味着“自我的放逐”。也就是说,你真的打算跟“主流价值观的一切”勇敢说拜拜吗?
......男性用户不社交?
这是应该是得到了很多人认可的小小经验观察,那就是,除了小男孩,各个年龄段的男性,都很少参与非工作的、陌生人居多的社交活动。
比如说,各种读书会、音乐会、影迷(或是粉丝)活动、观影活动,都压倒性以女性居多。
我问过很多承办小型活动的朋友,得到的答案都基本一致:一句话,男的不多。体育活动,还有一些男性的身影,跑步、骑行、钓鱼,等等,但这些活动基本上不需要社交。
如果你认为这是因为年轻男性工作压力大,所以不爱参加没有目的的活动,但退休男性同样不太爱参加社交活动。开过长途自驾游的朋友们大概能观察到,退休女性组成的“老姐妹”自驾游车队是很多的,但是,男性一般只出现在夫妇自驾游里,很少有三人以上纯男班的“老哥们儿”自驾游车队。
所以我一直有点好奇,那男的干嘛去了呢?中青年男性的话,打游戏是可能的选项之一。老年男性大概是钓鱼,要么就是在家坐着。
我以为这是中国独有的现象,昨天看到外媒一篇报道,大意是美国的青少年男性也这样,不出门,不社交,上网,打游戏,同时非常寂寞空虚。由此带来的直接和间接后果是,社交技能差,情商低。
社交媒体上经常能看到网友们贴出的“普信男”短信回复,颇有一些并不是出于恶意,就是社交技能差得叫人瞠目结舌。所以,为什么男性普遍不参加社交活动呢?
我在另一个社交平台上问了一下这个问题。有网友补充:“早些年,在大学校园,男生会参加吉他社。”我也回想起来,在大学时代,男生是要参加社交活动的,多人参与篮球足球,也是社交啊。但是,30来岁的男性几乎已经完全告别了球类活动,他们又藏到哪里去了呢?
还有网友回答,“因为觉得没意思。”我上文列出的活动,什么读书会影迷会,可能男性会觉得无聊。
但男性是觉得所有社交活动都没意思吗?我感到非常好奇。
高考回忆:从七月到六月,时代的变迁与我们的人生轨
又是一年高考季,因为我当时还是七月考,所以对六月的高考,总觉得已经隔着时代。仔细想一想,的确也隔着几个时代了。
我那时候是走路去高考的,上午考完,回家还能睡个午觉,下午......
我和数学的一段孽缘
翻译这本书的过程,真是把我青春期的一段应激反应给逼出来了。
先讲故事再讲书。
我小时候,学习还不是一个需要报好多补习班的东西。按照那时候人们的......
殖民史学术翻译:当AI遇上19世纪英荷之争
还有AI不擅长的翻译领域吗?本来以为没有了,结果,今天还真碰到一个:AI对学术英语仍力有未逮。
前一段时间交稿了一本关于19世纪英国和荷兰在如今的马来西亚和印尼地区进行......
文人的藏书、书房;文库和图书馆
我正着手翻译一本叫做“书疯子”(Book Madness)的书,试译的时候有点大意了,待到实际一搭手,忍不住抓紧了鼠标:“不妙!这书到底是谁拍板买下的呀?“并替之后的工作担忧,“出版社要怎么宣传......
翻译作品的书名是怎么来的
我经常碰到不熟悉出版行业的朋友泛泛而论地问我,一本翻译作品的书名到底是怎么起的。他们原本大多以为,原版叫什么名字,简中版应该原样照搬。
对持有这样认识的朋友,我一般会解释说,不同国家对书名有不同的偏好,引进版的书名,出版机构会有一定的自由发挥空间,看当时的宣传侧重点是什么。
比如我自己这些年最畅销的作品叫《牛奶可乐经济学》,原书名是《Economic Naturalist》,我翻了翻当时的草稿,试译时我草拟的名字是“经济学中的自然主义”,后来改成过“博物经济学”,再后来改成“像经济学家般思考”,直到最终出版,出版方才定下现在的名字。
此外,我这两年最喜欢引用的例子是《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原书名叫《Educated》。要是中文版照搬原文书名”受教“,我怕它是卖不出去三千册。
当时我看到这个书名非常惊艳,虽然也隐约感觉,较之原书名,发挥得略有点远,但读完全书之后,反倒佩服这个书名选得极之高明:女主角家庭笃信宗教的背景,彼此矛盾的宿命论和自我奋斗精神,全都通过这个名字,暗示出来。
(我之前很好奇,不懂中文的作者到底是怎么自己选中了这个书名的呢?结果在豆瓣这本书的书评下,本书的编辑曾亲自写过一篇老长的说明。解答了我的疑惑:果然是“冥冥中的指引”:中文版书名到底经历了什么)
有时,也有熟悉出版行业的朋友会针对某本我翻译的非常具体的书来问,这样的书名到底是怎么起的。这样的朋友,潜台词跟上一种人有所不同,他们的侧重点是,现在的书名似乎不大对味。
比如我还翻译过一本书,叫《凯恩斯大战哈耶克》,前些年卖得也不错,一度遭到过非常严厉的追问,怎么能起这样一个“关公战秦琼”般的名字。
这本书的英文原书名叫:Keynes Hayek——The Clash That Defined Modern Economics。这里的“冲撞”Clash发挥成“大战”,我是觉得没问题。我的草稿里就用过了这个名字。
这几天碰到同为业内人士的豆友写来豆油询问,好好的《STRANGER IN THE SHOGUN'S CITY》(这回台版更直译,“将军城里的异乡人”),怎么变成了《江户时代江户城》了?明明人家本身的侧重点在“人”上,既不是时代也不是城啊。现在的书名,让他差点误以为是讲江户时代城市建筑和市政演变的。他询问的侧重点是,在图书出版决定书名的环节里,是哪个地方走上了岔路。
这里简单介绍几句,翻译作品的中文名是怎么出台的。正如“世界是个草台班子”之说,决定中文版书名的过程,基本上靠几个小编辑拍拍脑瓜。大家先看看原书的名字,然后围绕原名,集思广益列若干个不同的名字,最好还能蹭蹭出版前正流行的书名、电影名,或者时尚用语。然后层层上交,最终由某位领导拍板。至于这位领导,到底属于哪个层级,不一定。有时候是这个编辑小团队的直属领导,有时候也可以是一位与整家出版机构完全无关的大人物。
碰到跟进这本书的编辑负责,会把译者也拉到这个集思广益的过程当中,也有很多时候,译者跟读者一样,直到图书出版后才知道,哦,“他们决定用这样的名字。”
《江户时代江户城》因为跟我联系并跟进的责编中途换了人,所以属于后一种情况。
补充一:在豆瓣上有业内友邻补充说:“其实翻译作品的定名,一般需要原权利方(作者)认同,但后者往往也出于尊重在地市场的心情,不太干涉(除非是kind of “中国通”……)”
补充二:另一位业内友邻补充说:中文版书名与原书差异较大,有时也可能是为了回避文化忌口。文化忌口和食物忌口类似,有一些忌口是始终存在的,也有一些忌口产生自不同的时期,10年20年前可能不是忌口,现在却是。
比如他提到了这几本已经出版书籍的名字, [英国进步主义思想]、[成为母亲的选择]、[红药丸与厌女症]。我真的一一去查了,确实是编辑们辛苦了,感兴趣的朋友们也可以自己查一下。
摆个玄龙门阵
这期小报童摆个玄龙门阵。这个故事小半年前写过,我修修改改,再发一遍。
前年年底(2022年)憋屈的日子里,人心思变,我天天在家里看国学(易经),想要跟老天通通话,问问这......
为你的生活写作(or 跑步)
这两天追着《为你的生活写作》,又看了《八百万种走法》。布洛克用前后相隔三十年的两轮参加跑步的时期,串起了自己的整个生活。
他的写作生涯,在旁人看来,应该是比较顺利的,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