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人生指南

作者

岸光

0
读者
2
内容

《第二人生指南》是什么产品?   时髦地说,《第二人生指南》是一个围绕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的线上精品内容的策展。朴实地说,这是一本由两位独立执业的心理咨询师共同主编的电子周刊,通过精选心理学和心理咨询内容,问答互动、直播或播客等方式陪伴大家探索第二人生。   适用人群包括哪些?   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人;对自我探索有好奇心的人;期望通过心理学实现自我疗愈的人;想成为心理咨询师或已经是新手咨询师的人。  

全部文章
作者岸光头像

岸光

2023/10/06

第二人生指南丨第2期

导语

Hi,我们又见面了。这周的《第二人生指南》在精神分析和抑郁相关的话题上,给出了和通常认知不太一样的"第二视角",也许会给你带来一些新启发。

 

作者岸光头像

岸光

2023/09/28

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荣格说,中年危机是一个由外在发展向内在发展转变的必然过程;它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它要求我们放下虚假的自我,寻找真实的自我;它决定......

作者岸光头像

岸光

2023/09/28

第二人生指南丨第1期

导语

我们的约定开始了。

 

这是《第二人生指南》的第一期,简介里谈及为什么要做这么个产品时提到了“中年危机”,于是第一期我们决定就从“中年危机”开始

 

荣格眼中的“中年危机”,是一场“革命”,是一个人历经三十多年的长途跋涉后的一次重新审视。这是我想要的人生么?我是谁,我喜欢什么?我真正想要成为怎样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年危机绝不是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的现实危机,而是“繁华过后成一梦”的意义危机。希望读完后,关于想要过怎样的一生,可以给你一些启发。

 

第二篇我们选择了“焦虑”这个主题

 

重点推荐《焦虑简史》这篇文章,从人类历史的角度系统回顾不同时代先哲们对焦虑的不同理解。帮我们从更广阔的视角理解焦虑的意义。其中,我们重点介绍了存在主义之父克尔凯郭尔谈论焦虑和自由的关系。他说,焦虑是因自由而头昏眼花。焦虑并不是一个负面要被驱赶的劣等情绪,而具有人,尤其是作为一个自由人,面对选择面对责任的的价值和意义。如果你正在焦虑,这个视角也许会给你带来一些宽慰。

 

最后,如果您想系统了解一下精神动力学这个心理咨询的流派,我们也推荐一份靠谱的学习书单

 

需要说明的是,推荐阅读中我们会把主题相关的、我们看过的、觉得有阅读价值的文章展示出来,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全部或者选择阅读,前文的介绍我们做了一些提炼和总结。如果你对这个主题尤其感兴趣,想了解更多,建议重点阅读推荐阅读中的第一篇。一般来说,这是最重要的一篇。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因为一个主题可以阐释分析的角度非常多,我们并不追求在一次介绍讨论中穷尽,如果你觉得还不够过瘾,还想了解更多,可以留言告诉我们,我们会在日后的更新中,进行更多的讨论。对于重要的主题,我们会不断讨论和分析。

 

由于还处在探索初期,我们非常想了解你的阅读体验,这是我们非常在意的事情。关于介绍文章的长度、深度、话题选择等方面,如果你有任何想法和建议都欢迎留言给我们,每一条我们都会认真看。

 

Enjoy Reading😄

 

每周金句

Your vision will become clear only when you can look into your own heart. Who looks outside, dreams; who looks inside, awakens. ——Carl Jung

只有当人能够察看自己的内心深处时,他的视野才会变得清晰起来。向外看的是梦中人,向内看的是清醒者。—— 卡尔·荣格

 

一、大师

荣格眼中的中年危机

 

越大越觉得汉语美妙,美不止于诗歌、散文名篇中的修辞,更美在汉语所带给我们圆融,充满矛盾却又和谐的世界观,譬如“危机”一词。

 

危中有机,福祸相依,这是从小耳濡目染,浸润在每个中国人灵魂中的世界观。

 

显然,中年危机是老外的发明。面对生命的不同阶段的状态,中国人的说法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本期想向大家介绍深受中国道家思想影响的心理学家荣格关于“中年危机”的观点,通过这样一种“出口转内销”的方式,重新思考感悟一下生命的内在张力之美。

 

中年危机绝不是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的现实危机,而是“繁华过后成一梦”的意义危机。

 

那种觉得自己一直过着错误的生活、迷失和困惑的感觉,是“灵魂的反叛”,它“推翻了我们生活的有意识行为”。这种精神上的痛苦提供了一个机会,让我们开始一段超越他人(如父母)强加在我们身上的期望的旅程,并找到真正的自我认识。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认为,中年阶段是一个关键的心理转变时期。他认为人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人生上半场,要处理的课题是身体的成熟及社会的适应;人生下半场,则是由心灵的与文化的发展和目标所主宰。”

 

荣格用“人格面具”“自我”“自性”“阴影”等概念来具体阐释中年这个关键的心理转变期。

 

人格面具(persona)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本义是演员为扮演某个角色而戴的面具,荣格用这个词来表示一个人在面对周遭世界时呈现给外界的形象,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与人格面具互补的是阴影。阴影是被自我意识拒绝而压抑下的部分,常常是违反社会道德或习俗传统的内容。

 

人格面具是个人为了适应社会的要求,满足社会、家庭及他人的期待而形成的。人格面具与个人的社会角色有关,如同演员容易认同自己扮演的角色,为了寻求社会和他人的认同,人们也容易过度认同自己的人格面具而形成一种刻板的形象,导致真实的个性就无法展现出来,阻碍个人的发展。

 

自我与人格面具之间总是存在着矛盾,自我是朝向分离与个体化的方向发展,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人格面具寻求社会的归属和认同。中年时期,自我要获得进一步发展,僵化刻板的人格面具必须被改变或修正。荣格认为,心理发展的方向是对立面的整合,因此要从刻板的人格面具中解脱出来,就要在某种程度上整合其对立面的阴影。阴影类似于弗洛伊德理论的“本我”,因为不被人格面具所接受,所以常常被体验为邪恶或不道德的。

 

根据荣格的观点,人生的上半场主要是社会适应和人格面具的形成。中年阶段作为人生下半场的开始,则要突破僵化刻板的人格面具的束缚,突破家庭和文化因素的限制。因此,中年阶段遭遇的种种危机也是人格进一步健全成熟的转机。

 

人格面具对他人来说是具有一定欺骗性的,别人眼里的你是你,但并不是全部的你,那只是心灵的一小部分,如果我们自己也信了,把人格面具当成了人格的全部,就不只是欺人,也在欺骗自己。

 

在荣格看来,对于人格面具的过分认同、热衷甚至沉湎,就是诸多心理疾病的来源。很多遭遇中年危机的人就是这种过度膨胀的人格面具的受害者。他们很可能已经功成名就,却觉得自己的生活异常空虚、寂寞和无意义,在治疗过程中他们才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情感和兴趣完全是虚伪的,他们不过是对完全不感兴趣的东西做出一副感兴趣的样子而已,而他们往往人到中年。

 

此时必须摘下面具,回归到内在精神的追求上来。想起雨果所说,“被别人揭下面具是一种失败,而自己揭下面具却是一种胜利”。

 

不过,荣格并不是说人格面具不重要,还是那个平衡的道理,他认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在社会的要求与真正的自己两者间取得平衡。

 

荣格与弗洛伊德的观点有所不同:弗洛伊德主张把非理性的力量意识化、理性化,但荣格主张,非理性也有非理性的力量,人们应该意识到自己的暗影,但却没必要去克服它,因为暗影本身就是原始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源泉。

 

人都有A面B面,这相对立的B面并不都是邪恶的,它更多呈现了人的多维性和复杂性。因此需要做的是认识它和接纳它,荣格说:“一个人并不能通过想象光明而领悟到自己是谁,要想获悉这一点只能通过意识到黑暗的存在,所谓由暗方知明。”然而,后一种方法显然令人不快,因此不受欢迎。”这还是荣格强调的平衡的观点,那些不了解暗影的人才会受其控制,一如盲目迷信光明的人,最容易被黑暗吞没。

 

正如光只能去暗处找寻,荣格认为,诚实是抵御邪恶的最好方法,不再对自己撒谎是对我们的最大保护。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上除了那句最有名的铭言“认识你自己”,还有一句是“适可而止”(Nothing in excess)。爱尔兰古典学者埃里克·罗伯逊·多兹(Eric Robertson Dodds)对此解读说,唯有知晓何为过度的人才能遵守此铭言。

 

对于暗影的真正洞察,将唤起荣格所说的“自性”(Self)。自性,是集体潜意识的核心,也是整个人格的中心。所以荣格理论里人格有两个中心,一个是自我(ego),它是人格中有意识的部分的中心,但因为ego无法触达到潜意识的层面,所以它只是一个有限的我;而自性是更完整的人格的中心,包含意识、潜意识在内。

 

如果问普通人,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很可能会回答说,是实现自我(ego),而如果问荣格,他一定不以为然,ego的实现充其量只是适应社会,这是一个过于低水平的追求。人生的意义在于自性实现(realization of Self), 他把这个过程叫做“自性化”(individuation)的过程,自性化的目标是精神整合(psychosynthesis),而绝不仅仅是适应社会。如何整合?只有在从对外部价值的追求返回到对内在价值的追求时才能实现,即探索与体验心灵中潜意识的部分。

 

或许就是这样,前半生实现自我(ego),后半生实现自性(Self)

 

而荣格并没有像杰基尔与浮士德一样被打败,他曾说“我宁愿完整,而不是完美”。他选择了坚定地面对与探索面具之下的“精神深处”——他的潜意识、他的情结、他心中的“魔鬼”、他人格中那些长期被忽视、否认和欠发达的方面。

 

“自性实现”是种什么感觉?我理解,是一个人向内获得心灵的完整与统一,向外聚世界于己身、天人合一的感觉。

 

在更全面地了解了荣格理论的精髓之后再回头看,或许更加能够理解,把自己固守于某个类型之中的弊端,在荣格看来,吸纳“不是你”的那一切,才能做到真正完整的你。

 

推荐阅读:

1.《30岁前,我遭遇了“中年危机”》https://mp.weixin.qq.com/s/JTfQzBMhxWw1nN777aZerw

2.《荣格原型理论视角下的中年危机》https://m.fx361.com/news/2021/1222/9259337.html

3.《创造“中年危机”的是一位加拿大精神分析学家,他在晚年很后悔提出这个概念》

https://m.fx361.com/news/2021/1222/9259337.html

 

二、专题

焦虑是因自由而头昏眼花

 

对我来说我是一团焦虑和一个谜,

一座魔法和恐惧的岛屿,

所有人或许都是如此,

你也曾是如此,在另一片星空之下。

——博尔赫斯《致匈牙利第一位诗人》

 

博尔赫斯所言不虚,几乎每一个现代人都如此,是一团焦虑和恐惧的岛屿。

 

公元1世纪,斯多葛学派哲学家爱比克泰德提出了错误认知的概念。在《论焦虑》一文中,他写道:“困扰人们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

 

爱比克泰德认为,焦虑的根源并不在我们自己身上,而在于我们对现实的担忧。因此,缓解焦虑是一个“修正错误认识”的问题。与爱比克泰德同时代的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卡写道:“警告我们的事物比伤害我们的事物更多,我们在忧虑中受到的伤害比在现实中受到的更多。”

 

这一论断与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CBT)的创始人阿朗·贝克(Aaron Beck)在20世纪50年代所说的相差无几,但比后者早了整整2000年。可以说,斯多葛学派正是认知行为治疗师的祖师爷。

 

Wiki百科认为焦虑与恐惧不同,恐惧被定义为对真实威胁的情绪反应,而焦虑则是对未来威胁的预期。焦虑通常伴有紧张行为,如来回踱步、躯体 不适和反刍。

 

而正是未来和现在的危险之间的区别将焦虑和恐惧区分开来。对焦虑的另一种描述是痛苦、恐惧、恐怖甚至忧虑。在积极心理学中,焦虑被描述为因困难挑战而导致的心理状态,而主体没有足够的应对技能。

 

存在主义之父克尔凯郭尔则宣称:“焦虑是因自由而头昏眼花。”

 

焦虑总是被理解为朝向自由的。我们感受存在主义焦虑的能力是随着自我意识的诞生而产生的。在个人成长的旅途中,我们开始探索面前的无数的可能性,并看到追求每一种可能性将如何打开一扇通向不同的未知世界的大门,这种在几乎无限的可能性中意识到自由会产生焦虑。

 

由此,克尔凯郭尔给出了关于焦虑的最令人拍案叫绝的定义:“焦虑是自由所带来的眩晕”。随后,他给出了一个同样绝妙的隐喻:面对生命的所有可能性,我们就像站在一个隐喻性的悬崖上,其下便是深渊,此时我们意识到“成为有能力者的惊人可能性”。是的,焦虑是我们面对可能性时的宝贵自由,它赋予了我们对命运的控制。

 

通过阐述焦虑与自由的关系,克尔凯郭尔祭出了他那令人着迷的心理学式写作的核心问题:人如何能够自主地成为他自己。他主张,我们无法定义个人存在的自我,因为自我即是自由,意欲成为他自己乃是人生的真正志业。完整的自我人格是奠基于个人面对焦虑,以及虽有焦虑依然前进的能力。因此,逃避自由就是拒绝成长,拒绝自己的可能性,克尔凯郭尔由此引出了最为精彩的主题——焦虑与创造。

 

在他看来,创造意味着在人类关系与文化形式中,产生了某种崭新与原创的事物(例如艺术家的创作)。人会有焦虑是因为有创造的可能,创造自己,意欲成为自己,以及在无数的日常活动中创造可能。克氏冷静地写道:“创造性越高的人,潜在的焦虑就越强。……越是伟大的天才,陷溺于焦虑中越深。”

 

与之呼应,哈佛大学的两位心理学家罗伯特·耶基斯(R.M Yerkes)和约翰·迪林厄姆·多德森(J.D Dodson)进行了一项很有影响力的研究,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中等程度的焦虑可以改善人和动物的表现。同时,过分的焦虑会导致表现不佳,但过少的焦虑同样损害了表现水平。这一结论从某种程度上论证了克尔凯郭尔关于焦虑与创造力的深刻洞见。“梵高、牛顿等大多数天才和伟大的创造者都不是性格平静的人。他们都情绪紧张、自尊心强,被无情的内在力量驱使着,被焦虑整日围绕着。”

 

“没有焦虑,很多成就便无法实现。”波士顿大学焦虑障碍治疗中心创始人以及名誉主任戴维·巴洛(David H.Barlow)说,“运动员、演员、企业管理者、工匠以及学生们的表现会大打折扣;人们的创造力会消失;农作物可能也不会被种植。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看,远古人类的原始焦虑正是来自猛兽的尖牙和利爪,这种生存的焦虑保存了种族的延续,换言之,那些不懂得焦虑的祖先早已成为猛兽的盘中餐。

 

《牛津英文词典》中最早的对“焦虑”的定义是对于某种不确定的事物的担忧。近年来的神经生物学调查发现,不确定性会激活大脑中的焦虑回路,患有临床焦虑症的人的杏仁核往往对不确定性非常敏感。“对不确定性缺乏耐受似乎是高度担忧产生过程中的核心程序。”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米歇尔J.杜加斯(Michel J. Dugas)写道。广泛性焦虑症患者“对于不确定性高度不耐受”,他说,“我用对不确定性‘过敏’来作比喻……帮助他们将自己与不确定性之间的关系概念化。”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不确定性程度越来越高的世界里,这意味着从国家到社会,从家庭到个人,普遍性焦虑的程度也越来越高,焦虑的种类也越来越广,从蔓延全球且不断变异的疫情焦虑,到进入年度热词排行榜的内卷化焦虑,从鼓吹“车厘子自由”的中产阶级焦虑,到没有最高只有更高的学区房焦虑……五花八门的焦虑景观令人目眩神迷。

 

一百多年前,克尔凯郭尔以自身的天才敏锐而深刻地预见了现代心理分析对焦虑的洞观,他又把这一洞见置放于一个更加宽广的脉络中,以诗文和哲学的方式来了解人类的存在。今日的可悲现实却是,焦虑没有在自由和创造的领域大放异彩,而是受到第三波商品化浪潮的裹挟,变得自我迷失了。是的,正如无聊被商品化一样(有人直言:性是网络第一生产力,无聊是网络第二生产力。也有人断言:无聊经济已成为互联网经济的主流。),焦虑也被高度商品化了。这是当今时代最需警惕也最可悲哀的现实之一。

 

焦虑被高度商品化意味着,贩卖焦虑成了这个时代人们焦虑的一大强化源。更糟糕的是,人越焦虑,对焦虑的贩卖就越容易得逞。在此,焦虑被注销了本身的自由属性,而是被商品化为一种利益导向的工具。如此,贩卖瘦身焦虑,减肥产品卖得更好;贩卖育儿焦虑,培训市场更加火热;贩卖成功焦虑,知识付费登堂入室;贩卖阶层焦虑,轻奢品牌层出不穷;贩卖健康焦虑,养生保健品财源滚滚;贩卖流量焦虑,网红经济泥沙俱下;贩卖婚育焦虑,相亲节目长期霸屏……一言以蔽之,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焦虑已经严重异化。

 

推荐阅读:

1.《焦虑简史》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858182

2.《心情词典》焦虑篇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849228/

3.Wiki百科焦虑词条https://en.wikipedia.org/wiki/Anxiety

 

三、资讯/资源

入行心理学后会发现,天天都是读书日。今天给大家推荐一份心理动力学取向分级书单,有理论有技术有案例,由易到难,适合收藏,慢慢阅读学习。这份书单里面的书籍,我们也会陆续挑选一部分在以后给大家具体介绍,和大家一起阅读。

心理动力学取向分级书单 https://mp.weixin.qq.com/s/5LvbCHcH_o3bLIyxOGq9yw

投资自己,终得回报
买了的宝子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哦!!!